奉天殿上,朱元璋咀嚼著這幾個字,眼中驟然爆發出萬丈精光!
知音!
這天幕,是咱的知音啊!
這不正是他一生的寫照嗎!
【最終,當元朝的統治,因其無可救藥的**和敲骨吸髓的壓榨而搖搖欲墜時……】
【那些被埋藏在心底,被戲文和故事澆灌了近百年的種子,終于迎來了破土而出的時刻!】
轟——!
天幕的畫面,再次被烈火與鮮血所覆蓋!
這一次,不再是異族的鐵蹄,而是來自帝國最底層,那股足以焚天的憤怒!
【紅巾軍起義!】
【白山黑水,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都是反抗的烽火!】
無數衣衫襤褸的農民,手持著鋤頭、木棍,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
在無數迎風飄揚的旗幟中,一面大旗,顯得格外醒目。
那旗幟,如血一般鮮紅,如日一般耀眼。
旗上,一個大字,龍飛鳳舞!
“明”!
一個身影,緩緩站立于這面大旗之下。
他面容堅毅,眼神冷酷,身上帶著洗不盡的草莽氣,更帶著一股睥睨天下的霸氣!
他,就是那個曾經在鄉野間聽戲的少年,那個在底層掙扎求生的乞丐,那個最終將所有漢人的憤怒與希望,都扛在自己肩上的男人!
【朱元璋!】
天幕之上,一行氣吞山河的口號,如煌煌天音,如驚雷宣言,響徹了所有時空,回應著開篇那個絕望的論調!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這十六個字,帶著金戈鐵馬的鏗鏘之聲,和億萬漢人壓抑了近百年的怒火,在天幕之上轟然炸響。
奉天殿內,朱元璋的身軀,在龍袍之下,微微顫抖。
不是因為恐懼,而是因為激動!
他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回到了那個率領著一幫淮西兄弟,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立志要為天下漢人討一個公道的自己!
天幕沒有辜負他的期待。
畫面中,那支由他親手締造的軍隊,一路北伐,勢如破竹。
元朝的統治者,倉皇地逃回了他們來時的草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登基稱帝,國號“大明”。】
【這不只是一次簡單的改朝換代。】
【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文化光復運動”。】
畫面聚焦在登基大典之上。
朱元璋頭戴冕旒,身穿玄衣纁裳,那是最正統的漢家天子禮服。
他身后的文武百官,也盡數換上了寬袍大袖的漢式官服。
整個朝堂,氣象為之一新,掃盡了前朝的胡風。
【明朝建立伊始,洪武皇帝朱元璋,便下達了一系列旨在“恢復中華”的鐵腕政令。】
天幕之上,政令如雨,條條都直指人心。
【第一道政令:恢復漢家衣冠!】
【“上承周漢,下取唐宋”,嚴令禁止百姓再穿胡服,戴胡帽,說胡語,行胡禮,改用胡姓。違者,嚴懲不貸!】
畫面中,無數百姓,歡天喜地地脫下穿了近百年的短衣窄袖,換回了他們只在戲文和傳說中聽過的漢家衣裳。
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是一種失而復得的珍貴。
【第二道政令:重塑禮樂制度!】
【朱元璋親自審定《大明集禮》,從祭祀、朝會,到婚喪嫁娶,都恢復了漢唐的傳統禮儀。】
【他要讓每一個大明的子民,從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一個純粹的漢文化環境之中。】
【第三道政令:重開科舉,獨尊儒學!】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想要國家的長治久安,就必須重新建立起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社會秩序。】
【他親自編撰《六諭》,要求在全國鄉里宣講,教化萬民,內容便是: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
這些看似樸實無華的道理,卻是維系一個龐大農業帝國最穩固的基石。
看著天幕上那個雷厲風行,以鐵腕重塑漢家山河的自己,朱元璋的眼中,流露出一絲欣慰。
他這一生,殺人無數,也被人罵作“暴君”。
但他所做的一切,都對得起“恢復中華”這四個字!
天幕的視角,再次拉高。
【明朝的建立,其意義,遠不止于趕走一個異族統治者。】
【它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姿態,向天下宣告了一個真理:】
【漢人的江山,終究要由漢人來坐。】
【漢人的文化,才是這片土地上唯一合法的“正統”。】
【任何外來的統治,都只是暫時的“變態”,最終,都將被“常態”所糾正。】
【從此,“漢”這個身份認同,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正確性與合法性。它與“中華正統”這個概念,被死死地焊在了一起。】
看到這里,所有人都明白了。
元朝的百年統治,非但沒有磨滅“漢”的印記,反而像一塊磨刀石,將這個身份磨礪得更加鋒利,更加具有攻擊性。
它讓后來的漢人王朝,在面對異族時,有了一種天然的心理優勢和法理依據。
天幕的畫面,并未就此停止。
歷史的車輪,滾入了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清。】
【又一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這一次,漢人的身份認同,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畫面中,清軍入關,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血腥的殺戮,再次上演。
一道讓所有漢族文人感到奇恥大辱的政令,被頒布下來。
【剃發易服!】
【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無數漢人,為了守護那束象征著漢家身份的頭發,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然而,天幕的解說,卻話鋒一轉。
【但是,這一次的征服者,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
【他們在用武力高壓,推行“剃發易服”這種標志性的征服政策的同時,在更深層次的制度與文化上,卻選擇了全面的繼承與漢化。】
畫面中,年輕的康熙皇帝,在書房內誦讀著《論語》。
他設立南書房,重用漢臣。
他開博學鴻詞科,籠絡漢族文人。
他六下江南,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親筆題寫“治隆唐宋”四個大字。
【清朝的皇帝們,比蒙古的統治者,更深刻地理解了“以漢治漢”的精髓。】
【他們保留了明朝的內閣制度,沿用了明朝的行省劃分,尊崇孔孟之道,以漢人的方式,來統治漢人。】
【最終,他們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被龐大而深厚的漢文化,所逐漸同化。】
【至此,漢人身份的最后一次挑戰,也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