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江城科技大學,香樟樹影斑駁地灑在科發院大樓前。45 歲的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李建軍攥著剛打印好的《項目結題報告》,腳步有些急促,他牽頭的 “智能液壓控制系統研發” 項目剛走完結題流程,可心里卻懸著兩塊石頭:一是項目產出的技術還沒申請專利,二是去年就聽說的 “評教授需兩項核心成果” 的新政策,自己至今還差關鍵籌碼。
“李老師,你這項目要是不抓緊報專利,可就虧大了!” 科發院專利成果管理科的王芳老師剛放下電話,抬頭就看見站在門口的李建軍,連忙起身遞過一杯水。這位在科發院干了 12 年的 “老法師”,手里攥著全校近十年的專利申報數據,“去年機械學院評教授的 3 個人里,有 2 個是靠 3 項以上授權專利 1 項省科技獎才過的,你這項目技術指標這么好,可別在‘硬指標’上栽跟頭?!?/p>
李建軍皺著眉頭,手指摩挲著報告的封皮,心中充滿了無奈和焦慮。他深深地嘆了口氣,說道:“我其實也很想申報專利,但是這個流程實在是太復雜了,我都不知道該從哪里開始下手。而且團隊里的研究生小張還指望著這個項目成果能夠保研呢,如果發明人排序出了問題,耽誤了孩子的前途,那可怎么辦啊?”
王芳微笑著看著李建軍,似乎對他的擔憂早有預料。她輕輕地將一疊厚厚的《專利申報指南》推到了李建軍的面前,說道:“你所遇到的這些問題啊,恰好是我們大學科技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呢。專利和獎勵就像是科研成果的兩條腿,缺少了任何一條,都難以走得長遠。今天呢,我就來跟你詳細地講講,從專利申報到獎勵申報,再到這兩件事情如何相互協助,保證讓你聽得明明白白?!?/p>
一、專利申報:科研成果的 “保護傘” 與 “硬通貨”
“首先呢,咱們來談談專利申報這個事兒。你可千萬別小瞧它,覺得這只是‘結題后的附加題’哦!實際上,它可是貫穿整個項目周期的‘必答題’呢!”王芳一邊說著,一邊翻開了專利申報指南,然后用手指著扉頁上那醒目的紅色印章,繼續說道,“你看,咱們學校去年出臺的《教師職稱評審量化標準》里可是寫得清清楚楚的哦:如果想要從副教授晉升為教授,至少需要有 1 項發明專利(而且得是第一發明人哦),或者是 3 項實用新型專利(同樣也得是第一發明人)。不僅如此呢,如果專利的轉化率能夠超過 30%,那還能額外加分呢!這可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p>
王芳稍微停頓了一下,接著又說:“而且呀,在項目立項的時候,評審專家們第一眼關注的就是‘預期專利產出’。要是到了結題的時候,‘實際專利數’沒有達到標準,那這個項目可就算是‘基本合格’啦,這可會影響到下次申報的資格哦!所以說,專利申報可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大家一定要重視起來呀!”
李建軍突然想起 2021年的教訓:當時他搞的 “小型農機節能裝置” 項目,明明技術比同行先進,可因為沒及時報專利,結題時只拿了 “合格”,次年申報省重點項目直接被刷,評審意見里寫著 “成果保護不足,缺乏市場競爭力證明”。
“那我這項目現在報專利還來得及嗎?” 李建軍往前湊了湊。
“來得及,但得按流程來?!?王芳打開電腦里的 “專利申報流程圖”,“第一步先做‘查新’,你去圖書館的查新中心,讓他們查國內外有沒有類似的技術已經申請專利了,去年材料學院的張老師,就是因為沒查新,報了個和日本企業 2018 年專利重復的技術,白浪費半年時間?!?/p>
她稍稍停頓了一下,然后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一般,迅速拿起桌上的筆,在面前的紙張上龍飛鳳舞地畫起了一個流程圖。
“你看啊,”她指著紙上的流程圖,詳細地解釋道,“首先,在查新通過之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撰寫‘專利申請書’。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部分,那就是‘權利要求書’,一定要寫好哦!”
她稍稍加重了語氣,接著說道:“就像去年你們學院的趙老師,他在寫權利要求書的時候,把范圍寫得太窄了,只保護了‘用不銹鋼材質的閥芯’這一種情況。結果呢,人家企業很聰明啊,稍微改動一下,換成了銅材質的閥芯,這樣一來,就完全不算是侵權啦!”
說到這里,她無奈地搖了搖頭,“后來趙老師發現問題后,趕緊去找專利代理機構修改,這一改,可就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呢!所以啊,我建議你直接找咱們學校合作的‘經緯專利事務所’,他們對高校的技術比較熟悉,肯定能幫你把保護范圍擴大到‘所有金屬材質的閥芯’,這樣就萬無一失啦!而且啊,他們還能幫你答復知識產權局的‘審查意見’,省得你自己費心?!?/p>
說到“發明人排序”,李建軍的眉頭緊緊地皺了起來,他不禁喃喃自語道:“我這項目里,小張可是做了大部分的實驗數據啊,而且還有兩個青年教師也參與了方案設計,這排序到底該怎么定呢?”
一旁的王芳見狀,連忙解釋道:“李老師,你別太糾結了。這第一發明人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是評職稱、報獎勵的‘硬憑證’呢?!?/p>
李建軍點了點頭,表示自己明白。
王芳接著說:“根據《專利法》和學校的規定,第一發明人必須是對技術貢獻最大的人。你作為項目負責人,主導了整個項目的設計,所以毫無疑問,你肯定是第一發明人啦?!?/p>
聽到這里,李建軍的眉頭稍微舒展了一些。
王芳繼續說道:“至于小張嘛,他做了實驗驗證工作,這個貢獻也不小,可以當第二發明人。這對他保研來說已經足夠了,你知道嗎?去年保研的學生里,如果有第二發明人專利的話,在面試的時候可是直接加了 5 分呢!”
李建軍露出了驚訝的表情,他沒想到第二發明人的專利竟然能有這么大的作用。
王芳笑了笑,說:“所以啊,小張當第二發明人,對他來說是個很不錯的結果。至于那兩個青年教師,他們可以排在第三和第四。這樣一來,以后他們評講師的時候,有個參與專利也能加分呢?!?/p>
她還特意提醒:“等專利授權后,要是能轉讓出去,所有發明人都有分紅權。去年自動化學院的一個專利,轉讓給本地的華科智能公司,拿了 50 萬轉讓費,第一發明人分了 20 萬,第二到第四發明人各分了 5 萬,這不僅是錢,更是‘成果轉化能力’的證明,評職稱時比單純的論文管用多了?!?/p>
李建軍聽得頻頻點頭,當即就給小張打了電話:“你明天跟我去查新中心,咱們這專利得抓緊報,對你保研、我評職稱都好!” 電話那頭,小張的聲音透著興奮:“謝謝李老師!我之前還擔心保研沒競爭力,有了這專利,我心里就有底了!”
接下來的一個月,李建軍的團隊忙得腳不沾地:查新中心出具了 “未見相同或相似專利” 的報告,專利事務所幫他們修改了 3 版權利要求書,王芳還協調學校財務,先墊付了 3800 元的專利申請費(學校規定,授權專利的申請費能報銷 80%)。10 月底,他們的 “智能液壓控制系統” 終于提交了發明專利申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來了《受理通知書》。
“這下第一步算走完了?!?王芳拿著通知書,對李建軍說,“但你別以為這就結束了,明年項目結題滿 1 年,咱們還得報科技獎勵,到時候這專利可就是‘敲門磚’?!?/p>
二、科技獎勵:科研成果的 “試金石” 與 “晉升梯”
時間轉眼到了次年 11 月,李建軍剛上完課,就收到了王芳的微信:“李老師,你去年結題的項目該報省科技獎了,材料我都幫你整理得差不多了,明天來科技處一趟。”
“科技獎勵還得專門報?我還以為專利授權了就夠了呢?!?李建軍趕到科技處時,王芳正對著一摞申報材料忙碌。
“差遠了!”王芳一臉嚴肅地指著桌上的《省科技獎勵申報指南》說道,仿佛那本指南是她的“圣經”一般。
她接著解釋道:“專利和獎勵雖然都與科研成果有關,但它們的本質卻截然不同。專利更側重于對成果的保護,就好比你辛辛苦苦種了一畝好麥子,專利就是給這畝麥子圍上一道堅固的柵欄,防止別人未經授權就擅自使用你的成果。而獎勵則是對成果的認可,就像給這畝麥子評個‘優質品種’的稱號一樣,只有獲得了這個稱號,你的麥子才能在市場上賣出高價,別人才會愿意與你合作。”
說罷,王芳翻開申報材料,開始逐一向我解釋其中的要點。
“首先,申報時間非常重要??蒲许椖拷Y題后必須滿 1 年才能申報獎勵,太早申報的話,成果的應用效果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評委們可能會對你的成果持懷疑態度;但如果太晚申報,超過 3 年就不能再申報了,那可就太可惜了。你這個項目去年 10 月結題,今年 11 月報正好符合要求?!?/p>
“然后是獎勵等級,這直接決定了成果的‘含金量’。” 王芳畫了個金字塔:“最頂層是國家科技獎,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是評院士的‘硬指標’,咱們學校的周院士,2019 年就是靠一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評上的。中間層是省科技獎,咱們湖北省的科技獎分一、二、三等獎,省一等獎是申報國家獎的‘入場券’,去年咱們學校報的 3 個國家獎,全是先拿了省一等獎的;省二、三等獎則是評職稱的‘剛需’,講師評副教授,有個省三等獎就夠了,副教授評教授,至少得有個省二等獎。最底層是市科技獎、行業協會獎,這些可以當‘輔助材料’,但不能當‘核心成果’。”
李建軍有些驚訝地拿起申報材料,仔細翻閱起來。他原本以為只要有專利證書就足夠了,但當他看到里面除了專利證書外,還有《用戶使用報告》和《經濟效益證明》時,不禁疑惑地問道:“這些也得要?”
王芳肯定地回答道:“當然!”她耐心地解釋道,“獎勵評審看的可不單單是專利,更重要的是‘成果價值’。光有專利還不夠,你得證明你的技術確實有用才行。你看看這份《用戶使用報告》,這可是武漢重型機床廠給的呢。他們使用了你的控制系統后,生產效率提高了足足 20%,故障率也下降了 15%,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應用價值’啊。再看看這份《經濟效益證明》,這可是稅務局出具的哦。他們去年因為采用了你的技術,節省成本高達 120 萬呢,這就是明顯的‘經濟價值’。如果沒有這些證明材料,評審專家是不會給你高分的?!?/p>
說到評審流程,王芳壓低了聲音:“這里面也有‘門道’。省科技獎的評審分三步:先網評,5 個專家匿名打分;再會評,10 個專家現場討論;最后公示。網評靠的是材料硬,會評就得多‘走動’,不是說要送禮,而是要讓專家了解你的成果。比如今年的會評專家里,有華科大的陳教授,他是搞液壓控制的權威,我已經幫你約了下周三的座談會,到時候你好好給他講講你的技術優勢,比你送啥都管用?!?/p>
李建軍有些猶豫:“這算不算‘找人打招呼’?會不會不好?”
“這是‘正常的學術交流’,不是‘打招呼’。” 王芳笑著說,“專家每天要看幾十份材料,你不主動跟他講,他可能沒注意到你的專利比別人的更有創新性。去年有個團隊,技術明明比別人好,但因為沒跟會評專家溝通,結果被別人搶了省一等獎,后來他們才知道,專家以為他們的技術和另一個團隊的差不多。所以說,‘人脈’不是歪門邪道,而是你平時積累的學術資源,你平時多參加學術會議,多跟專家交流,到申報獎勵時自然有人幫你說話。”
接下來的半個月,李建軍跟著王芳跑前跑后:修改了 4 版申報書,補充了 3 家企業的《用戶報告》,還在座談會上給陳教授做了詳細的技術匯報。陳教授聽完后,當場就說:“你的控制系統在‘自適應調節’方面有突破,比市面上的產品領先半年,這個可以給高分。”
2024 年 3 月,湖北省科技廳公示了年度科技獎勵名單,李建軍的 “智能液壓控制系統研發” 項目,赫然在列 “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太好了!” 李建軍拿著公示截圖,沖進科技處,“王老師,我們拿了省一等獎!”
王芳比他還激動:“這下你評教授沒問題了,明年還能報國家科技獎!對了,還有個好消息,武漢重型機床廠剛才給我打電話,說看到你拿了省一等獎,想跟你談專利轉讓,他們愿意出 80 萬!”
三、獎勵與專利的相互依存:大學科技管理的 “雙輪驅動”
2024 年 9 月,江城大學的職稱評審結果公示,李建軍順利評上教授;他的研究生小張,憑著 “智能液壓控制系統” 第二發明人的專利,保研到了華科大;團隊的兩個青年教師,也因為參與了這個項目和省一等獎,順利評上了講師。而專利轉讓的 80 萬,扣除學校提成后,李建軍分了 32 萬,小張分了 8 萬,兩個青年教師各分了 6 萬,這筆錢又成了他們新項目 “大型工程機械液壓系統升級” 的啟動資金。
在科發院的 “科研成果轉化經驗交流會” 上,李建軍作為代表發言:“以前我總覺得專利是‘麻煩事’,獎勵是‘錦上添花’,現在才明白,這倆是‘親兄弟’,少了誰都不行?!?/p>
王芳在一旁補充道,獎勵與專利的相互依存,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專利是獎勵申報的 “基礎支撐”。 沒有專利的項目,就像沒有地基的房子 —— 去年有個團隊申報省科技獎,技術指標很好,但因為沒申請專利,評審專家認為 “成果缺乏保護,容易被復制”,最后只給了三等獎。而李建軍的項目,正因為有了發明專利,才證明了技術的 “創新性” 和 “獨占性”,這也是他能拿省一等獎的關鍵。
第二,獎勵是專利轉化的 “價值放大器”。 同樣一個專利,沒拿獎勵時,企業可能覺得 “技術好不好還不一定”,不愿意出高價;拿了獎勵后,企業就會認為 “這是經過專家認可的好技術”,愿意多花錢。比如李建軍的專利,沒拿獎時,武漢重型機床廠只愿意出 50 萬,拿了省一等獎后,直接加到 80 萬 —— 這就是獎勵的 “背書作用”。
第三,兩者共同構成教師考核的 “核心體系”。 現在大學評職稱、評人才項目,看的不是單一指標,而是 “專利 獎勵” 的組合拳:有專利沒獎勵,說明成果 “有保護但沒認可”;有獎勵沒專利,說明成果 “有認可但沒保護”;只有兩者都有,才算 “完整的科研成果”。比如咱們學校的 “青年拔尖人才” 評選,要求必須有 1 項發明專利 1 項省二等獎以上獎勵,就是這個道理。
交流會結束后,李建軍拉著王芳的手說:“明年我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還得靠你幫忙!”
王芳笑著說:“沒問題,但你得先把新項目的專利報了,國家獎的評審更嚴,至少得有 2 項發明專利才行。”
夕陽西下,余暉灑在科發院辦公樓前的香樟樹上,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輕輕訴說著什么。李建軍站在樹下,手中緊握著新項目的《專利申報計劃》,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底氣。
他凝視著手中的文件,回想起自己在大學科技管理崗位上的點點滴滴。曾經,他對這份工作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繁瑣的流程和冰冷的規章制度上,但現在,他終于領悟到了其中的真諦。
大學科技管理,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管理過程,更是一座連接實驗室與市場的橋梁。而專利和獎勵,就如同這座橋梁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專利是“鎖”,它鎖住了科研成果的價值,確??蒲腥藛T的心血不會被輕易竊取;而獎勵則是“鑰匙”,它打開了成果轉化的大門,讓科研成果能夠真正走向市場,為社會創造價值。
李建軍想起了王芳,那個總是充滿激情地談論著專利和獎勵的同事。她常說:“專利是‘鎖’,鎖住科研成果的價值;獎勵是‘鑰匙’,打開成果轉化的大門。只有鎖和鑰匙都在手里,才能真正做好大學科技管理,讓科研成果‘活’起來,讓科研人員‘富’起來?!?/p>
如今,李建軍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他意識到,只有通過合理的專利申報和獎勵機制,才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讓他們的努力得到應有的認可。同時,這也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讓他們看到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和價值。
夕陽漸漸西沉,李建軍的心中卻充滿了希望和信心。他相信,只要緊緊握住專利和獎勵這“雙輪”,他一定能夠在大學科技管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科研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