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排行 分類 完本 書單 專題 用戶中心 原創專區
小威小說網 > 其他 > 大學哪些事 > 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體制上的新突破

大學哪些事 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體制上的新突破

作者:武漢潛水龍 分類:其他 更新時間:2025-09-23 08:03:45 來源:香書小說

2014年秋,江城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的李教授在辦公室整理資料時,翻出了 2011年獲批的 “新型耐高溫陶瓷涂層” 專利證書,這項曾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成果,三年來僅在實驗室完成 3 次小試,既沒對接過企業,也沒產生任何經濟效益。同一時期,學校科發院成果與推廣處王處長,正對著一堆報表發愁:2013 年全校橫向科研經費突破 3.5 億元,同比增長 40%,但校企合**議履約率不足 60%,30% 的合作項目因技術對接不及時中途停滯。

這兩個場景,正是 2015年前后我國高校科技工作的縮影:一邊是科研成果 “沉睡實驗室”,一邊是市場需求 “嗷嗷待哺”;一邊是管理部門疲于應付項目申報與經費核算,一邊是企業抱怨 “找高校合作比找市場還難”。就在這樣的矛盾中,“將科發院下屬成果與推廣處獨立,成立正處級直屬的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 的改革,悄然在全國多所高校落地。這場改革絕非偶然,而是國家戰略、產業轉型與高校自身發展三重壓力下的必然選擇,其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歷史背景與管理邏輯。

一、2015年前后高校科技工作的時代語境:政策、產業與高校的三重變奏

要理解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的誕生,必須先回到 2015年前后的時代坐標系,彼時的中國,正處在從 “中國制造” 向 “中國創造” 轉型的關鍵期,科技成果轉化被提升至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核心環節” 的高度,而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 “源頭活水”,卻面臨著 “管得太多、賺得太少” 的困境。

(一)國家政策:從 “重研發” 到 “重轉化” 的導向性轉折

2012 年,《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 “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這是國家層面首次將成果轉化與科研研發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到 2015 年,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財政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的若干意見》,要求 “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導向的評價機制”,直接倒逼高校調整科技管理重心。

彼時的政策邏輯清晰:經過 “十一五”“十二五” 的投入,我國高校科研實力顯著提升,2014 年全國高校研發經費達 856 億元,占全國研發總投入的 17.6%,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 30%,遠低于美國 60%、德國 55% 的水平。大量科研成果 “躺在論文里、鎖在實驗室”,與國家 “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的需求嚴重脫節。因此,推動高校成立專門的成果轉化機構,成為政策落地的關鍵抓手。

(二)產業轉型:企業 “求技若渴” 與高校 “供給乏力” 的矛盾激化

2015年前后,我國制造業正遭遇 “雙重擠壓”:一方面,低端產能過剩,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 70%;另一方面,高端技術依賴進口,芯片、高端數控機床等領域進口依存度超過 80%。企業迫切需要通過技術升級突破困境,而高校作為擁有 70% 以及國家級科研平臺的主體,成為企業最主要的技術來源。

但現實卻是 “供需錯配”:我省技術交易所 2015年的數據顯示,當年企業發布的技術需求中,65% 集中在 “產業化應用技術”,而高校提供的成果中,80% 屬于 “實驗室階段技術”;更突出的問題是對接效率,企業從提出需求到找到匹配高校技術,平均耗時 6 個月,遠超發達國家 2 個月的水平。某汽車零部件企業負責人在 2014 年省產學研對接會上抱怨:“我們想改進發動機熱管理技術,找了 3 所高校,科研處推給院系,院系推給教授,最后對接的教授懂技術但不懂生產,談了 3 個月還沒確定技術指標。”

這種矛盾背后,是高校缺乏專門對接市場的機構:科發院的核心職能是 “管科研”,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 計劃等縱向項目的申報與管理,橫向經費雖有增長,但僅作為 “補充項目”,沒人專門跟蹤項目落地、技術迭代;成果與推廣處作為科發院下屬科室,僅有5-8人,既要管專利申請,又要跑校企合作,還要應付各類統計報表,根本無力深入對接企業需求。

(三)高校發展:從 “規模擴張” 到 “質量提升” 的內在需求

2014 年前后,我國高校已完成 “擴招后規模擴張” 階段,開始轉向 “內涵式發展”。衡量高校實力的標準,不再僅僅是論文數量、項目級別,而是 “科研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當時教育部的評估指標中,“科技成果轉化經濟效益”“校企合作平臺數量” 已被納入高校績效考核,且權重逐年提升。

對高校自身而言,成立專門的成果轉化機構也是破解 “科研經費依賴癥” 的必然選擇:2014 年,中央財政對高校科研的投入增速從 2010 年的 18% 降至 9%,而橫向經費增速卻保持在 35% 以上。我校作為“211” 高校 2014 年橫向經費占比首次超過縱向經費,校長在年度工作會上明確提出:“必須把成果轉化作為新的經費增長點,否則科研工作將難以為繼。” 但橫向經費的增長也帶來新挑戰:企業要求 “技術要能用、問題要解決、效益要可見”,這與傳統科研 “重論文、輕應用” 的模式沖突,需要專門機構協調技術研發與市場需求,避免因對接不暢導致合作破裂。

二、高校科技管理體系的演進邏輯:從 “大一統” 到 “專業化” 的必然分化

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的成立,并非孤立的機構調整,而是高校科技管理體系從 “科研科 — 科研處 — 科發院” 持續演進后的必然結果,每一次升級都對應著不同階段的需求,而 2015年的分化,則標志著管理體系進入 “專業化分工” 的新階段。

(一)從 “科研科” 到 “科研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初步適應

改革開放初期,高校科研以 “完成國家任務” 為核心,科研科的職能簡單:傳達上級科研任務、統計科研成果、發放科研經費。彼時的高校幾乎沒有 “科技成果轉化” 概念,科研與生產完全脫節,某高校機械系 1990 年代研發的 “精密車床控制系統”,僅因沒有與企業對接,最終成為實驗室的 “展示品”。

2000 年后,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企業開始主動尋求高校技術支持,橫向科研經費出現增長。傳統的 “科研科” 已無法應對新需求:既要處理縱向項目申報,又要接待企業來訪,還要協調院系與企業的合作。于是,“科研科” 升級為 “科研處”,人員從 10-15人擴充到 15-20人,職能也新增了 “橫向項目管理”“校企合**調”,但核心仍未脫離 “管理” 屬性,橫向項目的對接、成果的推廣,仍依賴院系教授的個人資源,缺乏系統性推進。

(二)從 “科研處” 到 “科發院”:科研規模擴張后的統籌需求

2006 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出臺后,國家對高校科研的投入大幅增加:2006-2012 年,高校研發經費年均增長 22%,國家級科研平臺數量增長 150%。科研規模的快速擴張,帶來了新的管理難題:科研平臺重復建設、科研經費使用不規范、跨學科科研項目協調困難。

為解決這些問題,“科研處” 升級為 “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科發院)”,成為高校統籌科技工作的核心部門。以某 “985” 高校為例,2010 年新成立的科發院下設綜合管理處、項目管理處、平臺建設處、成果與推廣處 4 個科室,人員擴充到 30 人左右,職能涵蓋 “縱向項目申報、科研平臺管理、科研經費審計、成果登記與推廣” 等全鏈條。此時的科發院,已從 “被動執行” 轉向 “主動統籌”,但仍存在致命短板:成果與推廣處作為下屬科室,在科發院 “重管理、輕轉化” 的導向下,始終處于 “邊緣地位”。

科發院原成果與推廣處李處長回憶:“2013 年,我們想組織一場校企對接會,需要協調會議室、邀請企業、安排教授,但科發院的重點工作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申報’,所有資源都向平臺建設處傾斜,對接會最終只邀請到 20 家企業,效果遠低于預期。” 這種 “管理擠壓轉化” 的現象,在 2014 年前后的高校科發院中普遍存在,成果轉化工作缺乏獨立的資源、人員與考核機制,成為科發院 “順帶做的事”。

(三)從 “科發院” 到新設 “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專業化分工的歷史性突破(2015 年前后)

當國家政策要求 “強化轉化”、企業需求倒逼 “高效對接”、高校自身需要 “效益提升” 時,科發院 “管理與轉化一體” 的模式已難以為繼。2014 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 “鼓勵高校設立獨立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為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據。

此次分化的核心邏輯,是 “管理職能與轉化職能的分離”:科發院作為學校職能部門,保留 “縱向項目管理、科研平臺建設、科研經費審計” 等管理職能,專注于 “把科研做規范、把平臺建扎實”;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作為直屬單位,承接 “成果推廣、知識產權運營、校企合作、****” 等轉化職能,專注于 “把技術送出去、把效益帶回來”。這種分工,就像把 “科研工廠” 和 “產品銷售公司” 分開運營,科發院負責 “生產合格的科研成果”,轉化中心負責 “把成果賣出去、用起來”。

從機構設置看,新中心下轄的 6 個科室極具針對性:綜合辦負責日常行政與資源協調,解決 “沒人統籌” 的問題;項目辦跟蹤校企合作項目全流程,解決 “對接松散” 的問題;知識產權科專門負責專利申請、維護與運營,解決 “專利沉睡” 的問題;成果轉化科聚焦技術熟化與產業化,解決 “實驗室技術難落地” 的問題;校企合作科專職對接企業需求,解決 “供需錯配” 的問題;****可協調地方政府與高校的合作,解決 “校地合作碎片化” 的問題。6 各科室形成 “需求對接 — 技術熟練 — 知識產權保護 — 產業化落地” 的完整鏈條,這是原科發院時代從未有過的專業化布局。

三、新建轉化中心的內外動因:政策推力、市場拉力與高校內生動力的共振

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的成立,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外部政策推力、市場拉力與高校內生動力形成的 “共振效應”。2015年前后,這三股力量同時發力,最終促成了高校科技管理體系的這場關鍵改革。

(一)外部政策推力:從 “頂層設計” 到 “基層落地” 的政策傳導

2014 年,國家層面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進入 “密集出臺期”:3 月,科技部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 “科技報告中必須包含成果轉化前景分析”,從源頭倒逼科研人員關注轉化;5 月,財政部發布《中央級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暫行辦法》,明確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可留歸單位自主分配”,為高校提供了利益激勵;8 月,教育部召開 “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座談會”,直接要求 “有條件的高校要成立獨立的轉化機構”。

這些政策不僅明確了 “要做什么”,更解決了 “怎么做” 的問題。以 “成果轉化收益分配” 為例,2014 年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需上繳財政,再由財政按比例返還,流程長、手續繁,高校與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不高。2014 年政策調整后,收益可留歸高校,且科研人員可獲得不低于 50% 的獎勵,這一政策直接激活了高校的轉化動力。某高校 2014 年下半年的專利轉化數量,較上半年增長了 80%,正是政策激勵的直接體現。

地方政府也同步跟進:2014 年,江蘇、廣東、山東等省份先后成立 “國家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區域分中心”,并與高校共建 “技術轉移示范機構”;上海、北京等地設立 “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為高校轉化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這些地方配套機構的成立,為高校轉化中心提供了 “外部合作伙伴”—— 高校轉化中心不再是 “孤軍奮戰”,而是可以依托地方轉化中心對接企業資源,依托引導基金解決技術熟化資金難題,政策的 “合力效應” 開始顯現。

(二)市場拉力:橫向經費增長與政產學研需求的雙重驅動

2015年前后,高校橫向科研經費的 “爆發式增長”,成為推動轉化中心成立的最直接市場拉力。數據顯示,2010-2014 年,全國高校橫向經費從 456 億元增長到 987 億元,年均增長 21.3%,遠超總項目經費 12.5% 的增速。橫向經費的增長,意味著企業對高校技術的需求已從 “零星合作” 轉向 “規模化合作”,傳統的 “教授個人對接” 模式已無法滿足。

我校 2013 年的橫向合作數據極具代表性:全年簽訂校企合**議 327 項,涉及機械、電子、材料等 10 個學科,合作企業涵蓋國企、民企、外資企業等多種類型。其中,有 23 項協議因 “技術指標與生產需求不匹配” 中途終止,18 項因 “后續技術支持不到位” 引發糾紛。科發院原項目管理處工作人員坦言:“我們當時每人要負責 90 多個項目,既要管經費撥付,又要管合同審核,根本沒時間跟蹤項目進展,企業有問題找不到人,教授有困難沒人協調,合作自然容易出問題。”

除了校企合作,“政產學研金服用” 的一體化需求也在 2015年快速升溫。地方政府為推動區域經濟轉型,迫切需要高校在當地建立研究院、轉化分中心,帶動產業升級;金融機構希望通過投資高校轉化項目獲得收益;科技服務機構需要高校技術資源拓展業務。這種多主體、多需求的局面,要求高校有專門機構統籌協調,比如,地方政府要求與高校共建研究院,需要對接土地、政策、資金等資源,這不是科發院的管理職能所能覆蓋的,必須由轉化中心這樣的專門機構負責。

(三)高校內生動力:破解 “科研與轉化兩張皮” 的自我革命

2015年前后,高校自身已深刻認識到 “科研與轉化兩張皮” 的危害:一方面,大量科研項目 “為科研而科研”,與市場需求脫節,導致成果無法轉化;另一方面,企業急需的技術,高校因缺乏針對性研發而無法提供,形成 “科研無用、需求無應” 的尷尬局面。

這種局面直接影響了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我校在 “211” 高校 2014 年的學科評估中,“材料科學與工程” 學科因 “成果轉化貢獻不足”,排名較上一輪下降 2位,這些現實壓力,讓高校管理層意識到:不解決成果轉化問題,就無法實現 “內涵式發展”。

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員的需求也在變化。2014年,“80 后” 教授已成為高校科研的中堅力量,他們不再滿足于 “發表論文、獲得職稱”,而是更希望 “自己的技術能真正用在生產中”。某高校年輕教授的話頗具代表性:“我研發的‘環保型涂料技術’,如果能在企業落地,每年能減少 10 萬噸 VOC 排放,這種成就感比發表 10 篇 SCI 論文還強。” 但在科發院時代,科研人員要自己找企業、談合作、辦手續,耗時耗力,很多人最終選擇 “放棄轉化”。成立轉化中心,相當于為科研人員配備了 “專業經紀人”,讓他們能專注于技術研發,這是高校滿足科研人員需求的必然選擇。

四、人員分流與擴充的深層考量:從 “管理型團隊” 到 “轉化型團隊” 的能力重構

機構改革的核心是 “人”,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的成立,不僅是機構的拆分,更是人員隊伍的 “重構”。2014 年前后,高校在人員分流與擴充過程中,始終圍繞 “打造專業化轉化團隊” 的目標,既考慮 “歷史傳承”,又兼顧 “能力補位”,最終形成了 “核心團隊留任、專業人才補充、跨界人才引進” 的人員配置邏輯。

(一)原成果與推廣處人員的分流:保留 “技術基因”,釋放轉化活力

原科發院下屬的成果與推廣處,是轉化中心的 “核心班底”。2014 年前后,這類科室通常有 3-5 人,大多具有 “科研背景 管理經驗” 的雙重特質,他們既懂高校科研流程,又了解基本的成果推廣方法,是轉化中心不可或缺的 “種子力量”。

分流過程中,高校主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 “意愿優先”,優先選擇對成果轉化有熱情、有經驗的人員。某高校在分流時,通過 “個人申報 科室推薦 院級考核” 的方式,從原成果與推廣處 8人中選出 7人進入轉化中心,其中 1 人因 “更擅長行政管理” 留在科發院,這種 “人崗匹配” 的選擇,避免了 “強行分流” 導致的積極性不足問題。二是 “職能銜接”,原成果與推廣處的核心工作(如成果登記、專利申請、合作初步對接)全部移交轉化中心,確保工作不脫節。我校原成果與推廣處主任擔任轉化中心副主任,負責統籌原有業務,實現了 “平穩過渡”。三是 “能力提升”,對分流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比如派往國家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學習 “技術轉移流程”,到地方技術交易所學習 “專利運營技巧”,幫助他們從 “兼職轉化” 轉向 “專職轉化”。

原分流人員的價值,在轉化中心成立初期尤為明顯。某高校轉化中心成立后的第一個月,原成果與推廣處的工作人員就梳理出全校 “有轉化潛力的專利” 120 項,其中 30 項是之前因 “沒人跟進” 被遺忘的成果。他們還利用熟悉院系的優勢,快速對接了 15 位有轉化意愿的教授,為轉化中心打開了工作局面。正如某轉化中心主任所說:“這些人是‘橋梁’,一邊連著高校科研,一邊連著市場需求,沒有他們,轉化中心就成了‘空中樓閣’。”

(二)內部人員擴充:從 “管理崗” 到 “轉化崗” 的跨部門選拔

僅靠原成果與推廣處的人員,無法滿足轉化中心 6 個科室的需求。2015 年前后,高校普遍從校內其他部門選拔人員,擴充轉化團隊,選拔的核心標準是 “能力互補”,彌補原團隊在 “市場對接、知識產權、項目管理” 等方面的短板。我作為科發院老科長,也在科技轉化中心成立1年后,申請從科發院調到了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辦公室,實現了從以前的縱向管理再到橫向開發的轉身。

選拔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一是從教務處、研究生院選拔 “懂學科、懂人才” 的人員,充實到 “校企合作科”“****科”。這些人員熟悉高校學科布局與人才優勢,能快速匹配企業的技術需求。二是從財務處、審計處選拔 “懂經費、懂政策” 的人員,充實到 “綜合辦”“項目辦”。轉化中心涉及大量橫向經費管理、轉化收益分配工作,需要熟悉財務政策的人員把控風險。三是從圖書館、檔案館選拔 “懂信息、懂檢索” 的人員,充實到 “知識產權科”。這些人員擅長文獻檢索與信息分析,能幫助科研人員評估專利價值、規避侵權風險。

內部選拔的優勢在于 “熟悉高校環境”,人員能快速上手工作。但也存在不足:大多缺乏市場經驗,對企業運作模式不了解。因此,高校通常會安排內部選拔人員到企業 “掛職鍛煉”我校 2015年就選拔 5 名轉化中心人員到當地龍頭企業技術部去掛職半年,回來后他們制定的 “校企合作流程”,更貼合企業需求,合**議履約率從 60% 提升到 85%。

(三)外部人員引進:從 “高校圈” 到 “市場圈” 的人才突破

要打造真正的 “專業化轉化團隊”,僅靠內部人員遠遠不夠。2014 年前后,高校開始打破 “只招教學科研人員” 的傳統,從企業、政府、中介機構引進具有 “市場背景” 的外部人才,這是轉化中心人員配置的 “革命性突破”。

外部引進主要聚焦四個領域:一是 “企業技術管理人才”,充實到 “校企合作科”“成果轉化科”。這類人才熟悉企業技術需求與生產流程,能精準對接高校技術。二是 “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充實到 “知識產權科”。這類人才通常具有專利代理人資格或法律背景,能提供 “專利申請 — 維護 — 運營” 的全鏈條服務。三是 “政府政策研究人才”,充實到 “****科”。這類人才熟悉地方產業政策與發展規劃,能幫助高校對接地方政府資源。四是 “金融投資人才”,充實到 “項目辦”。這類人才熟悉科技金融產品,能為轉化項目對接投資資源。

外部引進人員雖然 “熟悉市場”,但也面臨 “融入高校” 的挑戰。為此,高校通常會安排 “雙導師制”,由校內熟悉科研的人員與外部引進人員結對,幫助外部人員了解高校科研流程與文化。

(四)團隊協同設計:構建 “技術 市場 法律 金融” 的復合型團隊

人員分流與擴充后,高校更注重團隊的 “協同效應”—— 避免各科室 “各自為戰”,形成 “1 1>2” 的合力。2015年前后,轉化中心通常會建立 “項目小組制”:針對每個重大轉化項目,成立由 “技術對接人員(原分流或內部選拔) 市場對接人員(外部引進企業人才) 知識產權人員(外部引進法律人才) 資金對接人員(外部引進金融人才)” 組成的項目小組,全程跟蹤項目進展。

我校 “新型耐高溫陶瓷涂層” 技術的轉化,就是團隊協同的典型案例:項目小組中,原成果與推廣處的人員對接李教授,確保技術參數準確;從企業引進的人員對接合作企業,確定生產工藝要求;知識產權人員負責專利侵權風險排查;金融人員對接地方引導基金,解決中試資金。最終,該技術僅用 4 個月就完成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年銷售額達 8000 萬元。李教授感慨:“以前我一個人跑企業、跑專利局,累得夠嗆還沒效果,現在有了項目小組,各司其職、互相配合,轉化效率完全不一樣了。”

此外,我校還會建立 “跨科室溝通機制”:每周召開科室協調會,每月召開項目推進會,每季度與科發院、院系召開對接會,確保信息暢通。這種協同設計,讓轉化中心從 “分散的科室” 變成了 “有機的整體”,真正具備了 “全鏈條轉化能力”。

五、歷史意義:高校科技管理從 “重研發” 到 “研轉并重” 的里程碑

2015年前后高校新建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不僅是一次機構調整,更是我國高校科技管理理念的 “歷史性轉折”,它標志著高校科技工作從 “重研發數量、輕轉化質量” 轉向 “研發與轉化并重”,從 “封閉的學術圈” 轉向 “開放的創新生態”,其歷史意義深遠而持久。

對國家而言,轉化中心的成立推動了 “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2014 年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逐年提升,2015 年達到 35%,2016 年突破 40%,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更重要的是,轉化中心成為 “政產學研金服用” 協同創新的 “樞紐”,它對接政府政策、高校科研、企業需求、金融資本,讓創新要素實現了 “有序流動、高效配置”,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奠定了基層基礎。

對高校而言,轉化中心的成立破解了 “科研與經濟脫節” 的長期難題。它讓高校科研不再是 “紙上談兵”,而是能產生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讓科研人員不再是 “象牙塔里的學者”,而是能參與產業創新的 “實踐者”;讓高校不再是 “封閉的學術機構”,而是能服務地方經濟的 “創新引擎”。我校校長在 2016年新年致辭中說:“轉化中心的成立,讓我們的科研工作有了‘落地的根’,這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關鍵一步。”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設置
恢復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換源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
全局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满少妇被粗大猛烈进人高清| 国产99er66在线视频|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97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全免费观看| 小宝贝浪货摸给我看| 午夜片在线观看| 三级国产4国语三级在线| 美女叉开腿让男人捅| 成年人毛片视频| 午夜免费一级片|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 神秘电影欧美草草影院麻豆第一页| 小雪校花的好大的奶好爽|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看| chinese乱子伦xxxx视频播放| ssss国产在线观看| 金牛汇app最新版| 日本亲与子乱ay中文| 国产一卡二卡二卡三卡乱码|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BBBB人妻|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中国sで紧缚调教论坛|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天天射天天干天天| 亚洲最大色视频| 欧美一级黄视频| 日本久久久久久久|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bt自拍另类综合欧美| 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日产精品_国产精品毛片|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一爽一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91麻豆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aⅴ菲菲影视城视频|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