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喝足,老爸老媽攜手歸家,叮囑倆小家伙就在館子里幫忙,不能亂跑,免得被人販子偷走了,絕對不準跑出院子里,不然今晚就別想吃肉。
小老幺和姚鈴使勁兒的點頭,她們才不瓜嘞。
有來得早的客人,一進門就嚷道:“陳老板,我好像聞到了糖醋的味道,今天有糖醋排骨么?”
陳淵笑著說道:“沒有沒有,之前用菠蘿炒了點兒肉吃。”
那客人調(diào)侃著遞出飯盒:“你們還真的是會吃嘞,給我打份蓋澆飯,回鍋肉,魚香茄子和土豆絲。”
陳淵輕笑:“要得。”
看著對方蓋上飯盒滿意的離開,陳老板也覺得生活充滿了甜美的滋味。
小老幺攆著旺仔在餐館里四處跑,姚鈴就坐在收銀臺跟前,拿出大鍋買的圖畫本,認真的涂抹著。
也有客人走進來,徑直來到照片墻跟前,看了看照片,又看了看陳淵。
確定目標后,來到打餐臺有些不好意思的道:“陳老師,我也是你的讀者,很高興能見到你,能幫我簽個字么?”
從印著五角星的綠色帆布包里取出《收獲》雜志,雙手遞出。
陳淵急忙接過,簽了字后送回,笑著問道:“這位老哥是從綿州來了?咱的讀者朋友過來,我都會請他們吃蓋澆飯,隨便選哈。”
付學文有些靦腆的道:“我還是給錢吧,你做生意也不容易。”
陳淵擺手:“你們遠道而來,這點兒不算啥。”
索性拿著大碗,紅燒肉,回鍋肉,加上魚香茄子和麻婆豆腐打了滿滿一碗遞過去:“先吃飯,待會兒咱們再聊。”
付學文點了點頭,他的確是帶著任務(wù)來的,想要和陳淵約稿。
但是,嘗到飯菜時,那美味瞬間就攥住了心靈,他有限的辭藻根本無法形容出來這飯菜的美味,腦海中只有一個想法,好吃。
很快,餐館就忙碌起來,小老幺抱著旺仔,在院門口使勁兒的招攬客人:“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鴨~好次噠蓋澆飯~混蒸肉~”
“還有燒白嘞~”
那賣力吆喝的樣子,把前來的高建興等人逗得直樂:“安然小朋友真棒。”
小家伙熱情的招呼著:“高蜀黍~請進鴨~”
還蹦跶著往里面跑去,扯著小奶音喊道:“大鍋大鍋~高蜀黍來裊~”
瞅著胡建設(shè)也端著飯盒前來,又忙不迭的嚷著:“福蜀黍也來裊~”
清脆的童音伴隨著大人們的笑聲,讓餐館里客人們的情緒都愉悅起來,姚鈴把圖畫本放好,幫忙去收拾桌碗,乖巧的娃娃惹來不少人的夸贊。
一到飯點兒,陳淵的以食小餐館就非常熱鬧。
堪稱礦上的情報中心。
賴云舒和黃征,本來想去城里看望自家女兒,但是今日周末,沒有定好鬧鐘,一覺睡過頭,下周去也不遲。
兩口子商量一下,今天懶得自己做飯,去陳大作家那里就餐。
不得不說,陳淵做事深得他們的歡喜,送的禮錢,全都寫在了賬本上,用完餐簽字就行,若是他們執(zhí)意要給錢,那就繼續(xù)記上。
更不要說,硬實力在那里,飯菜味道絕對巴適。
食堂?那是什么!
只要不想做飯,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食堂,而是小餐館。
周末的生意比平日里更好,還有不少人從鎮(zhèn)上,縣城而來,都是帶著孩子,想要來看看名人,蹭點兒福氣,也能給娃兒當個榜樣。
蒸菜賣得極快,不一會兒,五十份全都沒了。
陳淵看了看系統(tǒng)面板,用不了幾天,一千份蒸菜的任務(wù)就能完成,想到會獎勵地方特色菜肴,他就止不住的有些激動和興奮。
這種期待感,特別讓人有動力。
吃完飯的高建興等人,也沒急著走,坐在院子里和熟人們擺著龍門陣,陳淵忙著和劉念他們收拾碗筷,隨后提了兩壺開水來到院子里。
院子的地面,被大爺大媽們沒事兒就改造,就像個小公園似的。
有小桌子小凳子,坐在這里喝茶吹牛,便心情甚好。
付學文把最后一粒米都刨進了嘴里,才打了個飽嗝,覺得無比回味。
等到陳淵把包子做好,終于能歇息時,他走上前去:“陳老師,我是《劍南文學》的編輯,來這里是想和您約一篇稿子在下個月發(fā)表,無論是散文還是小說,都可以。”
看著對方遞出今年的《劍南文學》期刊給自己,陳淵接過后翻了翻,笑著道:“我知道這個綿州的本土期刊,已經(jīng)有些年頭了。”
“不過,這稿費怎么算?”
付學文沒想到陳淵如此好說話,不禁有些欣喜:“雖然我們是地方文學,但是總編經(jīng)過申請,會給您千字五十的稿酬。”
陳淵點了點頭:“行,我明白你們的意思,月底就會把稿子寫出來,然后用掛號信郵寄過去。”
“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做《綿州記事》。”
“說起老家,我都有些想念那里的米粉,魏城的酥餅,梓潼大廟的片粉。”
“還有富樂山,碧水寺,圣水寺。”
付學文也和陳淵談起寺里的滴水觀音,涪江邊的放生地,東方紅大橋下的碼頭,火車站的熱鬧,西山的蔣琬墓,富樂山上的烈士宋哲元將軍。
一時間,相談甚歡,就連兩小娃娃還有劉念他們,也聽得津津有味。
“你們也許不知道,碧水寺始建于唐代貞觀初年,最初叫做水閣院,因崖壁泉水終年流淌得名,后來才改名,而它旁邊,就是大名鼎鼎的越王樓遺址,如今只有基臺可見。”
“越王樓由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貞任綿州刺史時督建,耗銀50萬兩,參考長安、洛陽王府格局,依龜山地形建成,規(guī)模宏大,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唐代四大名樓。”
“越王樓歷代文人題詠極多,李白、杜甫等均留有詩作,故有天下詩文第一樓之稱。”
“詩仙李白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陸游的上盡江邊百尺樓,倚欄極目暮江秋。”
“還有大才子王勃的,明月沉珠浦,秋風濯錦川。樓臺臨絕岸,洲渚亙長天。”
“若是能重建,可想而知那是多么壯美。”
其實陳淵知道,越王樓在89年就有了重建的政策,只是各種原因,直到二十一世紀才重建完成,成為綿州市絕美的一處景色。
付學文對陳淵的博學驚嘆不已,他完全不了解碧水寺和越王樓的歷史,可謂是大開眼界。
小老幺根本聽不懂這些,但是她卻把大鍋的話全都記住,以后就能給小伙伴們吹牛啦。
她老家是綿州的呢。
于是,有大爺大媽們,又說著綿州鹽亭老家,講著三臺的郪江古鎮(zhèn),南宋修建的蜀中第二大道觀云臺觀,還有當年抓壯丁的事情。
和當年戰(zhàn)士出征時的死字旗。
聽到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的時候,有不少人都抹著眼淚,小老幺和姚鈴依偎在陳淵的身邊,小臉蛋上全都是懵懂的色彩。
于是,陳淵就給倆小娃娃講著十四年抗戰(zhàn)的故事,聽到金陵大屠殺,連比她們還小的娃娃都不放過時,嚇得瞪大了眼睛,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小詭子是世界上最不日栽的東西。
眼看快到飯點,陳淵站起身,語氣堅定而溫和地說道:“之所以現(xiàn)在咱們能這么安逸的生活,全都是因為我們的長輩,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
輕輕捏了捏小老幺和姚鈴的臉蛋:“你們要記住,現(xiàn)在能坐在教室里讀書,能在院子里玩耍,都是因為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所以,每一粒米都不能浪費。”
“那些先輩們,當年想吃飽穿暖都是奢望。”
“等有空了,給你們講講抗美援朝的那些英雄的事跡,現(xiàn)在我得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這個年代,特別是那些大爺大媽們,都是經(jīng)歷過苦難的日子,給年輕一輩人們講著他們當年在農(nóng)村里的生活,透露著無法掙脫的絕望。
小老幺根本想不到,吳爺爺他們一年都沒有吃到過一點兒肉會是什么樣子的。
稀飯里面只有幾顆米,還要去山里撿野菜吃。
家里連一條完好的褲子都沒有。
高建興也嘆息著:“我還不到四十,但是當年家中真的很難,一個月見不到葷腥,當初灶頭上用蠟燭照明,融化下來到了稀飯鍋里,我們一家子以為是哪里來的豬油,把一鍋稀飯吃得干干凈凈。”
黃征眼眶微微泛紅:“我家大哥就是因為當時缺少醫(yī)療條件,就發(fā)了個燒,在農(nóng)村頭沒法醫(yī)治,肚子也吃不飽,餓得就像皮包骨頭,才十三歲就沒了。”
“也就現(xiàn)在我們條件才算好了些。”
大爺大媽們都感慨不已,說著在老家,其實好多人的生活條件也非常貧苦,進城至少都要走幾個小時,除了城里面有公路,絕大部分地區(qū)都是泥巴路。
吃不飽穿不暖,醫(yī)療條件差。
能生活在礦上的孩子們,如今相當于泡在蜜罐子中。
啥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