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
“奉孝,你的細作要立刻行動起來。”
張新抬頭看了看殿外的天色,轉頭看向郭嘉。
“我要蜀中所有的情報,越快越好,越細越好。”
“諾。”
郭嘉躬身行禮。
“今日就先到這里吧。”
張新看向其他人,笑道:“諸位都回去好好歇息。”
“平蜀之戰,就有勞諸位費心,好好謀劃一番了。”
“我們爭取在明年之前平定蜀中,然后遷都!”
“愿為明公效力。”
眾人齊齊行禮告退。
張新撿起地圖旁的小皮鞭,準備下班。
這時一名親衛走了進來。
“主公,奉車都尉劉璋求見。”
“劉璋?”
張新心中暗道:“他難道是聽說了今日朝堂之事,過來找我求情的么?”
奉車都尉雖然是比二千石的高官,可實際上只是皇帝的私人車夫而已。
屬于是個親近顯貴,但沒有實權的職位。
張新和劉璋只見過一面。
就是那日劉協邀他同乘車駕之時。
駕車之人,便是劉璋。
當時張新并不知情,還是后來聽說了劉璋的職位之后,這才反應過來。
原來那個小白胖子,就是割據了蜀地二十年的劉璋啊......
除此之外,二人之間就沒有什么交集了。
劉璋今日前來,只會是為了劉焉上疏之事。
“請他進來吧。”
張新藏好小皮鞭,讓典韋把地圖取下,又坐回到主位上。
既然劉璋自己找上門來,正好可以見上一見,彌補一下那天錯過的遺憾。
“諾。”
親衛轉身離去。
過了一會,一個白白胖胖的小胖子走了進來。
小白胖子見到張新,躬身一禮。
“下官,奉車都尉劉璋,拜見大將軍。”
“季玉不必多禮。”
張新微微一笑,伸手一指。
“請坐。”
“多謝大將軍。”
劉璋道了一聲謝,走到張新給他指的座位上坐好。
張新趁著劉璋整理儀容的時候,仔細的打量著他。
小白胖子今年大約二十出頭,面龐青澀稚嫩,看起來比他還小兩歲的樣子。
或許因為是家中老幺的緣故,小白胖子給人的感覺,并沒有那種世家子弟從骨子里散發出的傲氣,反而十分隨和。
張新見他整理的差不多了,開口問道:“不知季玉此番前來,所為何事啊?”
“大將軍。”
劉璋拱手道:“下官于今日聽聞家父在蜀中生病,上疏請召下官入蜀探視,敢問可有此事?”
“確有其事。”
張新點點頭。
“大臣出鎮,質子于朝,此乃慣例。”
劉璋組織了一下措辭,小心翼翼的說道:“下官知道,大將軍也是不好破壞規矩,才在今日朝會之上,暫且將此事按下。”
“然,父有疾,子事之,此乃孝也,天經地義。”
“下官三兄身患狂癥,無法事父,還請大將軍憐惜我父老邁,兄長有疾,容許下官入蜀探視一番,以盡孝道。”
劉璋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起身走到堂中下拜。
“下官盡了孝道,立刻就回長安,朝中也有我二位兄長在此,還請大將軍寬心......”
“季玉不必如此,快快請起。”
張新走到堂中,將劉璋扶了起來,“我大漢以忠孝治國,季玉既有此孝心,我又怎么能阻攔你盡孝呢?”
“大將軍可是應了?”
劉璋臉上露出一絲驚喜。
這么順利的么?
“此事我尚需與百官商議一番。”
張新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笑道:“今日天色已晚,季玉還是先回去吧。”
“大將軍不能做主么?”
劉璋面露疑惑之色。
這朝廷現在不都是你說了算的么?
還商量啥呢?
“季玉說的這叫什么話?”
張新佯怒道:“你是將我比作董卓、李傕之流了么?”
“是下官失言了。”
劉璋反應過來,連忙道歉,“還請大將軍恕罪。”
張新臉上怒色稍去,拍了拍劉璋的肩膀,溫聲道:“季玉放心。”
“五日之后的朝會,我一定會想辦法,成全你的一片孝心。”
“那,那就多謝大將軍了。”
劉璋連忙道了聲謝,說道:“下官告辭。”
張新身經百戰,又久居上位,即使是佯怒,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氣勢,也不是劉璋這種公子哥可以抵擋的。
劉璋為張新的氣勢所懾,又聽聞他說會想辦法,不敢再糾纏,行了一禮之后,急匆匆的潤了。
“季玉慢走。”
五日時間,一閃而過,又到朝會之時。
劉焉上疏之事,再次被拿了出來。
百官分成兩派討論,嘰里咕嚕。
贊成派以淳于嘉為首,從孝道出發,認為劉焉的長子、次子都在朝中。
區區一個幼子,朝廷講點人情,讓他去看一眼,也不是什么大事。
反對派以朱儁為首,理由也很充分。
留質,這是規矩!
若是開了這個口子,將來再有外放出鎮的大臣找朝廷要質子,那朝廷是給還是不給?
不給,萬一人家拿劉焉說事,心生不滿怎么辦?
給了,那這質子制度豈不是形同虛設?
再者說了,漢中米賊作亂,朝廷與益州的聯絡本就不是很順暢。
搞不好劉焉就是看到了這一點,生出了圖謀不軌之心。
劉瑁有狂癥,無法繼他之位。
萬一把劉璋放過去,劉焉直接立他為繼承人,割據蜀地咋整?
百官討論完,目光齊刷刷的看向張新。
“大將軍,你怎么看?
司空和太尉各執一詞,最后做決定的人,還得是張新。
張新早有準備,目視賈詡。
以賈詡的官職,本來是不需要上朝的。
但有時情況特殊,一些不用上朝的官員,也可以申請上朝。
只要通過審批就行。
這審批之權,現在就在張新的手里。
有些話,張新本人不方便說的,自然要找人來幫他說。
賈詡收到信號,邁步出列。
“臣賈詡有本奏。”
劉協的聲音傳來。
“準奏。”
“啟稟陛下。”
賈詡微微躬身,“臣以為,劉焉年事已高,既然患疾,必不能視事,不如召他回朝養病。”
“至于益州,朝廷可復設刺史,另行選派賢能擔任。”
“如此,既不用破壞朝廷規矩,也能讓他與家人團聚,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