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書說到,張家三姐在義城大張圩南埂,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孩子,度過了含辛茹苦的漫長時光,算起來,已有好幾年未曾與徐吉標見面。
義城大張圩南埂,那是一片寧靜卻又飽經戰火洗禮的土地。田間地頭,總能看見張家三姐忙碌的身影。她身形瘦弱,卻有著無比堅韌的意志。每天,天還未亮,她便起身,先為孩子們準備簡單的吃食,而后扛起農具走向田間。孩子還小,不懂世事的他們時常跟在母親身后,在田埂邊玩耍。
農忙時節,烈日高懸,熾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張家三姐彎著腰,在田間勞作,汗水濕透了她那打著補丁的衣衫。除草、施肥、灌溉,每一項農活都需要她親力親為。即便疲憊不堪,她望向孩子的眼神里,依舊滿是溫柔與堅毅。
夜晚,當繁星點點照亮夜空,孩子們在簡陋的屋內睡熟后,張家三姐常常獨自坐在門口,望著遠方,思念著徐吉標。她想起與徐吉標在一起的點點滴滴,那些平凡卻又幸福的日子。她不知道徐繼彪如今身在何處,是否平安,是否也在思念著他們母子。
在這幾年里,戰爭的陰影始終籠罩著這片土地。時不時傳來的槍炮聲,讓生活變得更加艱難與動蕩。但張家三姐從未有過絲毫退縮,她想盡辦法保護孩子們,為他們遮風擋雨。有時,戰火逼近,她便帶著孩子們躲進附近的山洞,在黑暗中緊緊摟著孩子,輕聲安慰,給他們勇氣和力量。
與此同時,徐吉標或許也在遠方為了理想與使命拼搏著。他是否知道,在義城大張圩南埂,有一位深愛著他的女子,正帶著他們的孩子,守望著他的歸來。這份跨越時空的思念與牽掛,能否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迎來相聚的曙光?而張家三姐又將如何在這艱難的環境中,繼續守護著他們的家,等待徐吉標的歸來?一切都在未知中,等待著命運的安排。
張家三姐在義城大張圩南埂獨自帶著兩個孩子,熬過了含辛茹苦的漫長歲月,與徐吉標已數年未見。好在,她在南埂獲得了李家的資助,才勉強度過那些苦難的日子。
李家在當地算是殷實人家,樂善好施,見張家三姐獨自拉扯孩子,生活艱辛,便心生憐憫,伸出了援手。每月,李家都會派人送來一些糧食和生活必需品,在寒冷的冬日,還會送來厚實的棉衣。這一份資助,對于張家三姐而言,猶如黑暗中的明燈,給予她和孩子們生存下去的希望。
有了李家的幫助,張家三姐的日子雖依舊艱難,卻不再如以往那般捉襟見肘。她能給孩子們做上一頓稍微豐盛的飯菜,在孩子生病時,也有能力去請郎中。農忙時,李家還會派些幫工,協助她打理田間事務,讓她不至于太過勞累。
然而,即便有了這份資助,張家三姐的生活依舊充滿挑戰。戰爭的陰影從未消散,每一次遠方傳來槍炮聲,她的心都會提到嗓子眼。她時刻擔憂著孩子們的安危,也牽掛著徐吉標的下落。
在接受資助的日子里,張家三姐心懷感恩,她會親手制作一些手工藝品,托人帶給李家表示感謝。同時,她也教導孩子們,要銘記李家的恩情,將來有能力時,也要去幫助他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在張家三姐的悉心照料下漸漸長大。他們看著母親的辛勤付出,看著李家的善意幫助,小小的心靈里,早早種下了善良與堅強的種子。
而遠方的徐吉標,依舊在未知的地方為了理想而奮斗。他不知道家中的妻子和孩子,因為李家的資助,生活有了些許改善。但張家三姐堅信,總有一天,徐吉標會歸來,他們一家能夠團聚。在這充滿變數的歲月里,這份資助成為了她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她和孩子們又將在這片土地上,續寫怎樣的故事?徐吉標又能否平安歸來,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一切都在歲月的長河中等待著答案。
在獲得李家資助勉強度日的時光里,對徐吉標的思念如潮水般,在張家三姐心中洶涌不息。終于,這一天,她下定了決心,要帶著一兒一女,沿著巢湖往南乞討,踏上尋找徐吉標下落的征程。
她計劃從義城大張圩南埂出發,朝著白山盛家橋的方向前行,而后再轉向槐林嘴。這條路線蜿蜒曲折,最少也有幾十公里。望著年幼的兒女,張家三姐心中滿是不舍與擔憂,但對丈夫的牽掛,讓她毅然決然地邁出了這艱難的一步。
出發那天,晨曦微露,張家三姐用一塊破舊的布巾,將不多的干糧和幾件舊衣物包裹好,背在肩上。她一手牽著兒子,一手拉著女兒,告別了那間雖破舊卻充滿回憶的小屋。一路上,孩子們懵懂地跟著母親,好奇地張望著周圍的一切。
沿著巢湖前行,湖面波光粼粼,可張家三姐無心欣賞這美景。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與艱辛。餓了,他們就向沿途的村民乞討一些食物;累了,便在路邊的破廟或大樹下稍作休息。戰火過后的村莊,滿目瘡痍,許多村民自身難保,能給予的幫助十分有限。但張家三姐并未放棄,她鼓勵著孩子們,也鼓勵著自己,告訴他們,只要堅持,就能找到爸爸。
當他們來到白山,盛家橋,這里剛剛經歷了一場戰斗,硝煙還未散盡。斷壁殘垣間,偶爾能看到幾戶勉強維持生計的人家。張家三姐帶著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向他們打聽徐吉標的消息,可得到的大多是搖頭和嘆息。盡管希望渺茫,她依舊沒有停下腳步,整理好衣衫,又朝著槐林嘴的方向邁進。
在這漫長的尋親路上,張家三姐和孩子們會遭遇怎樣的艱難險阻?他們能否在某個轉角處,意外地尋到徐吉標的蹤跡?這份穿越戰火的執著,又能否在命運的安排下,迎來一家團聚的曙光?一切都在這條充滿未知的路上,等待著揭曉。
在那漫長且艱辛的尋親路上,張家三姐拖著年幼的兒女,日復一日地奔波。多日的勞累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最終將她壓垮。當她蹣跚著來到槐林嘴的六渡庵門口時,再也支撐不住,眼前一黑,重重地倒了下去。
庵堂的堂主恰好出門,見此情景,趕忙快步上前。她是個心地善良之人,看到張家三姐和兩個孩子衣衫襤褸,面容憔悴,心中滿是憐憫。堂主蹲下身子,輕輕扶起張家三姐,招呼庵里的弟子一同幫忙,小心翼翼地將她攙扶進廟堂。
安頓好張家三姐后,堂主又趕忙讓人給孩子們端來一絲稀飯。兩個孩子早已餓得前胸貼后背,看到稀飯,眼中閃爍出渴望的光芒。他們端起碗,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堂主在一旁看著,不禁心疼地直搖頭。
過了好一會兒,張家三姐悠悠轉醒。她看著陌生的環境,心中滿是迷茫,片刻后才想起自己暈倒在六渡庵門口。她掙扎著起身,想要向堂主道謝,卻因體力不支又跌坐回去。堂主趕忙上前安慰:“妹子,你先別急著起身,身子還虛著呢。你們這是遭遇了什么,怎么這般狼狽?”
張家三姐眼中泛起淚花,將自己帶著孩子一路乞討尋找丈夫徐吉標的事,緩緩道來。堂主聽完,不禁為之動容,輕輕握住張家三姐的手說:“妹子,你這份執著令人敬佩。先在我們庵里安心住下,把身子養好了再做打算。這六渡庵雖不富裕,但也能讓你們娘兒仨有口飯吃。”
張家三姐滿是感激,淚水奪眶而出。在這舉目無親的陌生之地,六渡庵的援手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給了她和孩子們暫時的棲息之所。然而,她的尋親之路依舊漫長,徐吉標究竟身在何處?在六渡庵調養身體的這段時間里,她又能否打聽到關于丈夫的線索?是命運的轉機就此出現,還是更多的磨難在前方等待?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在六渡庵好心堂主的收留與照料下,張家三姐帶著孩子在庵中度過了一些日子。為了報答這份恩情,她主動承擔起庵堂里的諸多事務,每日幫著打點衛生、做飯。
清晨,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照進庵堂,張家三姐便輕手輕腳地起身,生怕吵醒還在熟睡的孩子們。她拿起掃帚,開始仔細清掃庵堂的每一個角落,從殿堂到庭院,不放過任何一處塵埃。掃地的沙沙聲,仿佛是她對生活不屈的低吟。掃完地,她又來到廚房,熟練地生火、淘米,為眾人準備早飯。
做飯時,孩子們也會醒來,懂事地在一旁幫忙。女兒幫著洗菜,兒子則負責添柴。看著孩子們小小的身影,張家三姐心中既欣慰又難過。欣慰的是孩子們懂事乖巧,難過的是他們跟著自己一路受苦。但她知道,只有堅強,才能給孩子們更好的未來。
日子一天天過去,張家三姐在忙碌中漸漸恢復了體力。在幫庵堂做事的間隙,她也會和庵里的眾人聊天,希望能打聽到關于徐吉標的消息。然而,每次得到的都是失望的答復。但她并未氣餒,心中的信念如同庵中不滅的香火,始終燃燒著。
在六渡庵的這段時光,雖然平淡卻充滿溫暖。庵里的眾人對他們母子三人關懷備至,張家三姐也感受到了久違的寧靜與善意。但她明白,這里只是暫時的棲息之所,她的尋親之路還遠未結束。每到夜晚,她總會望著窗外的明月,默默祈禱,希望能早日與徐吉標團聚。在這看似平靜的日子里,命運的齒輪又將如何轉動?她是否能在不經意間尋得丈夫的蛛絲馬跡,踏上新的尋親征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