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區房的塵埃與早餐攤的熱氣
周三的晨霧還沒散,李叔的豆漿攤已經支在巷口。我攥著學區房宣傳單蹲在旁邊,看他給鐵桶里的豆漿舀出第三勺糖,白汽裹著豆香撲在他汗津津的臉上。“小周,你說這世道,“ 他往我手里塞了杯熱豆漿,紙杯燙得指尖發麻,“買學區房掏空了一輩子積蓄,還要給校長送禮 —— 送啥好呢?“
旁邊的王姨正往塑料袋里裝油條,油星濺在她洗得發白的圍裙上。“昨天去菜市場打聽,“ 她的聲音壓得很低,“說張校長喜歡喝茶,最差也得是兩千塊的龍井。“ 李叔的手頓了頓,鐵勺在桶沿磕出輕響,“我和你王姨凌晨三點起來磨豆漿,一天賺一百二,兩千塊夠我們熬半個月。“
我看著宣傳單上 “江城實驗一小“ 的字樣,紅印章刺眼得很。這對夫妻的兒子明明夠入學分數線,卻被招生辦告知 “名額緊張“,暗示得明明白白 —— 不送禮,就等著被調劑到三公里外的普通校。傍晚收攤時,李叔把裝著存折的塑料袋往我包里塞,“小周,你幫我看看,這點錢夠買啥?“ 折子上的數字加起來,離龍井還差八百塊。
后頸的麻意襲來時,我正躺在出租屋的床上,手里還捏著那張被豆漿浸軟的宣傳單。窗外的路燈透過樹影照進來,在墻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像極了李叔攤位上晃動的油星。
二、辦公桌后的枷鎖
再次睜開眼時,鼻尖縈繞著劣質茶葉的味道。我猛地坐起來,發現自己陷在皮椅里,面前的紅木辦公桌上堆著禮盒,“西湖龍井““ 云南普洱 “的字樣擠得密不透風。最底下壓著張 A4 紙,用宋體字打印著幾行字:“ 一類名額 8 萬,二類 5 萬,三類 3 萬(需提供教育局介紹信)“,落款處畫著個潦草的笑臉,是招生辦主任老黃的筆跡。墻上的時鐘指向七點半,比李叔出攤的時間還早。
“張校長,劉主任的電話。“ 秘書小陳推門進來,手里拿著個牛皮信封,厚度能硌出掌紋。“這是昨晚教育局王副局長讓轉交的,“ 她的聲音帶著謹慎的試探,“說是 ' 實驗樓改造贊助費 ',劉總家的孫子想進一班。“ 我捏了捏信封邊緣,估摸著有十萬,這才驚覺,自己變成了張校長。
拉開左手邊的抽屜,降壓藥滾出來,和一沓繳費單纏在一起。最上面那張是市醫院的,“肺癌晚期“ 四個字被紅筆圈著 —— 是妻子的名字。下面壓著張紙條,是女兒寫的:“爸,媽媽說想轉去私立醫院,那里的靶向藥全,就是押金要十五萬。“ 再往下,是張皺巴巴的收據:“今收到張 XX 同志 ' 自愿捐款 '5 萬元,用于局機關工會活動。“ 日期是上個月,正是妻子第一次化療的那天。
辦公桌上的日歷標著紅圈,下周一教育局來檢查。記事本上潦草寫著:“實驗室危化品柜銹蝕,需更換(約 5 萬)““ 操場塑膠跑道開裂,學生摔跤(約 8 萬)““多媒體教室投影儀報廢(約 3 萬)“。而教育局的撥款通知躺在角落,“本年度維修基金:3 萬“,公章蓋得歪歪扭扭,像個嘲諷的鬼臉。
八點整,李叔出現在辦公室門口。他手里的茶葉禮盒用報紙包著,邊角磨得發白,露出里面 “茉莉花茶“ 的字樣 —— 是便民超市里賣的那種,三十塊一盒。“張校長,“ 他的解放鞋跟沾著豆漿漬,在地板上蹭出灰痕,“我家明明......“ 話沒說完就被我打斷,“坐吧,孩子的資料我看過了,符合條件。“
他的眼睛亮起來,像被豆漿燙到的星星。可我看著抽屜里的繳費單,突然想起上周王副局長的話:“老張,你妻子的特需病房,我讓人留著了。學校那些 ' 小困難 ',家長們自愿幫襯點,不過分吧?去年實驗三小的王校長,光贊助費就給學校換了輛校車。“
八點半,招生辦主任老黃推門進來,手里拿著個筆記本,上面記著密密麻麻的名字。“校長,這是這周的 ' 意向名單 ',“ 他壓低聲音,“開發商劉總 8 萬,稅務局李科長 5 萬(帶了條煙),還有城西菜市場王老板,說給食堂送一年的菜,抵 3 萬。“ 他用筆圈了個名字,“就差這個李明明,家長是開豆漿攤的,估計拿不出......“
“讓他來辦手續。“ 我打斷他,指尖在 “8 萬“ 的數字上掐出紅印。老黃的臉沉下來:“校長,這不合規矩啊。上周教育局的趙科長還打電話,說他外甥想來......“
正說著,辦公室的門被推開,一個穿貂皮大衣的女人闖進來,把一個鼓鼓的紙袋摔在桌上:“張校長,我是劉總的愛人,這是 8 萬,我兒子必須進一班!“ 紙袋裂開個口,露出沓嶄新的鈔票,“聽說有個賣豆漿的想插隊?告訴你,沒門!“
我盯著那沓鈔票,突然想起李叔存折上的數字 —— 連零頭都不夠。這時手機響了,是妻子的主治醫生:“張校長,你愛人的靶向藥快沒了,再不交錢就要停藥了。“
中午的教師會上,數學組的趙老師紅著眼圈:“校長,我女兒的心臟病藥快斷了,能不能預支工資?“ 她的教案本里夾著診斷書,和我妻子的那張長得很像。總務處的老周敲著計算器:“實驗室的柜子再不換,真要出人命了,上周三年級的樂樂差點碰倒硫酸瓶。“ 而會計室的小張怯生生地說:“這個月的教師工資,財政局說要晚發半個月......“
我摸出劉主任轉交的信封,厚度剛好夠換兩個危化品柜。窗外的香樟樹影晃了晃,像極了李叔攤前晃動的油傘。突然明白那些鈔票里藏著什么 —— 不僅是家長的無奈,還有教師的藥費、學生的安全、整個學校的茍延殘喘。王副局長說得沒錯,去年實驗三小的王校長確實用 “贊助費“ 換了校車,可沒人知道,他兒子賭博欠了高利貸,那筆錢最后進了私人賬戶。
下午給王副局長回電話,他的聲音裹著酒氣:“老張,晚上陪劉總吃個飯,他說再加 20 萬,給學校蓋個新食堂 —— 前提是,把那個豆漿攤的名額讓出來。“ 我看著桌上的 “意向名單“,突然想起來,李叔的攤位旁邊就是劉總的工地,上個月劉總還讓人去掀過他的攤子,說 “影響市容“。
放學時,我讓老黃把所有 “贊助費“ 登記造冊,“劉總的 8 萬給實驗室換柜子,李科長的 5 萬給趙老師墊付藥費,剩下的給食堂買新餐桌。“ 然后給招生辦打電話:“李明明同學符合入學條件,明天讓家長來辦手續。“ 老黃在旁邊急得跳腳:“校長,你這么干,教育局會找你麻煩的!“
我沒理他,從抽屜里翻出舉報信模板,開始寫:“本人張 XX,現舉報江城教育局副局長王某,利用職務之便,收受家長賄賂,干預學校招生......“ 窗外的夕陽透過玻璃照進來,在 “為人師表“ 的匾額上投下陰影,金字突然變得刺眼 —— 原來有些枷鎖,戴久了就忘了是可以摘下來的。
三、豆漿攤的晨光
再次醒來時,出租屋的窗簾縫里漏進陽光,在地板上投下細長的光帶。手機在枕頭底下震動,是李叔發來的:“小周,明明的入學手續辦好了!張校長說不用送禮,還夸孩子成績好!“
穿襯衫時,發現袖口沾著點豆漿漬,像從巷口帶回來的印記。路過早餐攤,李叔正往保溫桶里加豆漿,王姨在給孩子書包上別校徽。“小周,來根油條!“ 李叔的手在圍裙上擦了擦,“張校長昨天還來買豆漿了,說我們的豆子磨得香。“
我咬著油條往回走,看見張校長的車停在巷口。他穿著便裝,手里提著個布袋子,正往李叔的攤上放 —— 里面是兩盒普通的茉莉花茶,包裝上印著 “便民超市特供“。旁邊停著輛警車,王副局長被兩個警察架著出來,他的貂皮大衣沾著泥,像只落湯雞。
風卷著學區房宣傳單的邊角,嘩啦啦地響。賣報紙的大叔喊著頭條:“江城教育系統反腐,實驗一小校長實名舉報......“ 我突然明白,這世上的黑暗從不是鐵板一塊,總有豆漿攤的熱氣能焐化堅冰,總有辦公桌后的掙扎能撕開裂縫。就像李叔的豆漿,磨碎了豆子,卻熬出了最暖的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