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出校長辦公室的時候,夕陽照在新教學樓上,金燦燦的。林硯手里拿著那把銅鑰匙,鑰匙上的符號在陽光下閃著光。“我們找到真相了,” 她說,聲音里帶著點哽咽,“李老師沒有白失蹤,周曼君也沒有白退學?!?/p>
我看著林硯,突然覺得,這場探險雖然危險,但很值得。我們不僅找到了一個四十年前的秘密,還守護了青雨中學的 “根”。也許八年后,當我們再回到青雨中學,打開時間膠囊的時候,能看見李老師的照片,看見她寫的 “未來信”,看見那個屬于 1985 年的、關于堅持和守護的故事。
張磊后來問我們,還會不會去舊樓探險。林硯笑著說:“不了,現在舊樓有安保了,我們不用再偷偷摸摸了。但我會記住這里,記住李老師和周曼君的故事?!?/p>
我也會記住。記住舊樓里的灰塵和陽光,記住地下室里的符號和實驗報告,記住那兩本寫滿秘密的筆記本,還有那把藏著 “青雨的根” 的鑰匙。這些東西,會和青雨中學的梧桐樹一起,留在我們的記憶里,一年又一年。
平靜的日子只過了兩周,就被一個意外的訪客打破了。
那天下午放學后,我和林硯正走在學校門口的小路上,突然有個穿黑衣服的男人攔住了我們。他大概五十多歲,頭發花白,戴著一副墨鏡,手里拿著一個黑色的公文包,看起來很嚴肅?!澳銈兪橇殖幒桶祖面??” 男人的聲音很低,帶著點壓迫感。
林硯立刻把我往身后拉了拉,警惕地看著他:“你是誰?我們不認識你?!薄拔沂莵碚夷銈円獤|西的?!?男人說,他的手放在公文包上,“周曼君的筆記本,還有地下室里的實驗報告,把它們還給我。”
“你就是我們在舊樓遇到的人!” 我大聲說,心里有點害怕。男人點了點頭,摘下墨鏡 —— 他的眼睛里有一道疤痕,從眼角延伸到太陽穴,看起來很嚇人?!拔医汹w建國,” 他說,“1985 年的時候,我是教育局的干部,負責青雨中學的校史整理?!?/p>
“你就是那個要找校長要‘東西’的人!” 林硯說,她的聲音很穩,“你想要時間膠囊里的文件,對不對?” 趙建國的臉色變了變:“那些文件是‘錯誤’的,不應該存在。李硯秋太固執,不肯交出來,所以我只能自己找?!?/p>
“什么錯誤?” 林硯追問,“時間膠囊里藏的是青雨中學的歷史,是老師和學生的回憶,怎么會是錯誤的?” 趙建國嘆了口氣,從公文包里拿出一張舊照片 —— 照片上有一群人,站在舊樓前,其中一個人是年輕的李硯秋,還有一個人是趙建國?!?985 年,教育局想把青雨中學的舊樓拆了,蓋新的辦公樓,” 趙建國說,“但李老師不同意,她說舊樓是學校的根,不能拆。她還收集了很多老師和學生的簽名,反對拆樓,這些簽名就放在時間膠囊里。”
“所以你想銷毀那些簽名,讓拆樓計劃能順利進行?” 我問。趙建國點了點頭:“當時我是拆樓計劃的負責人,要是計劃泡湯,我的工作就沒了。我找李老師談過,她不肯交出來,還把簽名和時間膠囊藏在了地下室。后來她失蹤了,我就一直找,找了四十年?!?/p>
“你知道李老師在哪里嗎?” 林硯著急地問。趙建國搖了搖頭:“不知道。但我知道,她肯定還在保護那個時間膠囊。我找了這么多年,就是想找到它,把那些簽名銷毀?,F在青雨中學的新校長知道了這件事,加強了舊樓的安保,我再也進不去了?!?/p>
“那些簽名不是錯誤,是歷史!” 林硯激動地說,“你不能銷毀它們,它們是李老師、周曼君,還有所有反對拆樓的老師和學生的心血。舊樓現在還在,就是因為他們的堅持!” 趙建國的臉色很難看,他盯著林硯手里的鑰匙 —— 那把從陳曦那里拿來的、開時間膠囊的鑰匙,還掛在她的書包上。
“你們還年輕,不懂這里面的復雜?!?趙建國說,他的聲音軟了下來,“那些文件已經過時了,留著沒意義。你們把筆記本和實驗報告還給我,我可以給你們錢,或者幫你們辦升學的事?!薄拔覀儾灰愕腻X,也不要你幫忙?!?林硯說,她把書包抱在懷里,“這些東西是屬于青雨中學的,我們會交給校長,讓它們留在學校的校史館里?!?/p>
趙建國的臉色又沉了下來,他向前走了一步,想搶林硯的書包。就在這時,一輛警車開了過來,停在我們旁邊 —— 是校長報的警,他怕趙***找我們麻煩,特意讓警察在學校附近巡邏。趙建國看見警車,臉色一變,趕緊往后退:“你們等著,我不會就這么算了的?!?說完,他轉身就跑,很快消失在小路的盡頭。
警察下來問了我們情況,我們把趙建國的事說了一遍。警察說會加強巡邏,還會調查趙建國的行蹤。“你們以后要小心,” 警察說,“這個人找了四十年,肯定不會輕易放棄?!?/p>
我們回到家,林硯把筆記本和實驗報告鎖進了抽屜。“趙建國不會放棄的,” 她說,“但我們也不會。我們要保護好這些東西,直到 2003 年,打開時間膠囊的那天?!?我點了點頭,心里突然覺得很踏實。雖然還有危險,但我們不是一個人 —— 有校長的支持,有警察的保護,還有李老師和周曼君的故事在鼓勵我們。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站在舊樓的地下室里,和林硯、張磊、陳曦一起,打開了時間膠囊。里面有一疊簽名,上面有李硯秋的名字,有周曼君的名字,還有很多陌生的名字。旁邊還有一封 “未來信”,是李老師寫的:“親愛的青雨學生,希望你們能記住,學校的根不是高樓大廈,是老師和學生的愛與堅持?!?/p>
醒來的時候,陽光照進了房間。我看著窗外的梧桐樹,突然覺得,李老師沒有失蹤。她就在舊樓的每一片磚里,在每一片梧桐葉里,在我們的記憶里,一直守護著青雨中學的 “根”。
校長在周一的教職工大會上,宣布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要在舊樓的一樓籌建青雨中學校史館,把 1952 年建校以來的歷史資料、照片、實物都收集起來,包括李硯秋老師的實驗報告、周曼君的筆記本,還有那把開時間膠囊的鑰匙。
“青雨中學不能忘記自己的根,” 校長在大會上說,“李硯秋老師和周曼君同學的故事,是我們學校最珍貴的財富。我們要把這些故事告訴每一個青雨學生,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堅持,什么是守護?!?/p>
消息傳到我們班,大家都很激動。張磊第一個舉手,說要幫忙整理地下室的舊資料;班里的文藝委員說要負責校史館的布置,畫一些關于舊樓的插畫;還有幾個同學說要去采訪以前的老教師,收集更多關于李老師的故事。
林硯被校長任命為 “校史館學生籌備組” 的組長,負責協調學生的工作。她每天放學后都會去舊樓,和老師們一起清理一樓的教室 —— 那里將成為校史館的展廳。舊教室里的舊桌椅被搬到了操場上,墻面被重新刷了白漆,窗戶上的玻璃換了新的,陽光透過新玻璃照進來,照亮了教室里的灰塵,也照亮了我們的希望。
“你們看,這里可以放一個展臺,” 林硯拿著一張圖紙,站在教室中間,對我們說,“放李老師的實驗報告和周曼君的筆記本,旁邊放一個紫外線燈,這樣大家就能看到宣紙上的畫了?!?張磊在旁邊點頭:“我可以裝一個感應燈,有人靠近展臺,紫外線燈就會自動亮起來,這樣更方便?!?/p>
我們還在舊樓里找到了很多以前的東西:1950 年代的課桌椅、1960 年代的?;?、1970 年代的教科書,還有 1980 年代的錄音機 —— 是李老師當年用的,上面還貼著 “美術室” 的標簽。文藝委員把這些東西擦干凈,放在展臺上,旁邊配上文字說明,讓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故事。
陳曦也來幫忙了,她帶來了她媽媽周曼君畫的梧桐樹,還有李老師當年給周曼君的書信?!拔覌寢屨f,李老師是她的榜樣,” 陳曦一邊把畫掛在墻上,一邊說,“她希望更多的人能知道李老師的故事,知道堅持的意義?!?/p>
就在校史館快要籌備好的時候,趙建國又出現了。這次他沒有攔我們,而是去了校長辦公室,和校長談了很久。我們不知道他們談了什么,只知道校長出來的時候,臉色很平靜?!摆w建國不會再來找我們麻煩了,” 校長對我們說,“他已經退休了,兒子在國外,他想通了,覺得當年的做法是錯的。他還捐了一筆錢,用來裝修校史館?!?/p>
我們都很驚訝,沒想到趙***改變主意。后來校長告訴我們,趙建國在辦公室里哭了,說他找了四十年,心里一直很愧疚,現在看到我們這么努力地守護歷史,覺得自己當年太自私了?!八€說,要是李老師還在,他想跟她說聲對不起?!?校長說,聲音里帶著點感慨。
校史館開館的那天,來了很多人:以前的老教師、周曼君的家人,還有很多畢業的學長學姐。林硯站在展臺前,給大家講李老師和周曼君的故事,講地下室里的符號,講時間膠囊里的秘密。很多人聽著聽著就哭了,他們說,自己以前只知道舊樓的傳說,不知道背后還有這么感人的故事。
我站在人群里,看著林硯的背影,突然覺得很驕傲。我們沒有辜負李老師和周曼君的期望,把她們的故事變成了青雨中學的歷史,讓更多的人知道了 “青雨的根” 是什么。校史館的墻上掛著一幅很大的照片,是 1985 年的青雨中學舊樓,照片上的梧桐樹葉子金黃,李老師站在樓前,微笑著看向鏡頭。
“等 2003 年,我們一定要回來,” 林硯走到我身邊,看著照片說,“一起打開時間膠囊,看看李老師寫的‘未來信’。” 我點了點頭,心里充滿了期待。也許那時候,我們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在青雨中學的舊樓里,我們曾經一起探險,一起守護過一個四十年的秘密,一起為學校的 “根” 努力過。
那天下午,陽光很好,舊樓的磚紅色墻面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溫暖。校史館里的人來來往往,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微笑和感動。我知道,從那天起,舊樓不再是 “陰森的傳說”,而是青雨中學的 “歷史博物館”,是所有青雨人心里最珍貴的回憶。而李硯秋老師和周曼君同學的故事,會像舊樓后面的梧桐樹一樣,一年又一年,永遠留在青雨中學的土地上。
校史館開館后,舊樓成了青雨中學最受歡迎的地方。每天都有學生來這里參觀,聽林硯和其他籌備組的同學講李老師和周曼君的故事。連以前害怕舊樓的同學,現在也敢主動走進來,對著展臺上的實驗報告和筆記本,小聲地討論著 1985 年的那段歷史。
我和林硯還是同桌,只是她的草稿本上再也沒有畫過奇奇怪怪的符號,而是寫滿了校史館的工作計劃 —— 比如下個月要舉辦 “舊樓故事分享會”,邀請老教師來講課;再比如下學期要編一本《青雨中學舊樓記憶》的小冊子,發給每個學生。
“你看,這是陳曦寄來的信,” 一天課間,林硯把一封信遞給我,“她媽媽周曼君的畫在博物館展出了,標題叫《青雨的根》,很多人喜歡。” 我接過信,看著上面的字跡,心里暖暖的。周曼君的畫終于被更多人看見了,李老師的故事也終于被更多人知道了,這大概就是她們當年堅持的意義吧。
張磊也經常來校史館幫忙,他把地下室的電路修好了,還裝了監控,這樣就不用擔心有人再偷偷進去了。“我爸爸說,這是他見過最有意義的‘電工活’,” 張磊笑著說,“他還想來參觀呢,看看我們守護的秘密?!?/p>
有時候,我們會坐在校史館的長椅上,看著展臺上的那把銅鑰匙 —— 它被放在一個玻璃罩里,旁邊寫著 “2003 年開啟時間膠囊專用鑰匙”?!斑€有八年,” 林硯說,她的手指輕輕碰了碰玻璃罩,“八年之后,我們就可以打開時間膠囊,看看里面的簽名和‘未來信’了?!?/p>
“那時候我們都二十四歲了,” 我說,“不知道會在哪里,做什么工作。”“不管在哪里,我都會回來,” 林硯說,她的眼睛里閃著光,“我答應過李老師,要守護好時間膠囊,要親眼看到它被打開?!?/p>
我也點了點頭。我想,那時候我也會回來?;氐角嘤曛袑W,回到舊樓,回到校史館,和林硯、張磊、陳曦一起,打開那個藏在地下室墻里的時間膠囊。我們會看到李老師的簽名,看到周曼君的名字,看到很多陌生的名字,他們都是青雨中學的 “根”。
秋天的時候,舊樓后面的梧桐樹葉子又黃了,像 1985 年李老師畫的《青雨秋景》一樣。我和林硯坐在梧桐樹下,撿了幾片金黃的葉子,夾進了周曼君的筆記本里?!斑@是我們的約定,” 林硯說,她把筆記本遞給我,“八年之后,我們帶著這片葉子,一起來打開時間膠囊?!?/p>
我接過筆記本,葉子的紋路清晰可見,像是時光的印記。我知道,這個約定不會過期。就像青雨中學的舊樓不會消失,李老師和周曼君的故事不會被忘記,我們的友誼也不會褪色。
夕陽西下,梧桐樹的影子拉得很長,覆蓋了舊樓的墻面。我看著林硯的側臉,她正對著夕陽微笑,像照片里的李老師一樣。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青雨的根” 不僅僅是舊樓,不僅僅是時間膠囊里的文件,更是一代又一代青雨人心里的堅持和守護 —— 是李老師為了保護舊樓的堅持,是周曼君為了守護秘密的堅持,也是我們為了傳承歷史的堅持。
這個根,會一直扎在青雨中學的土地上,扎在每個青雨人的心里,一年又一年,直到永遠。而我們的探險故事,也會像這片梧桐葉一樣,成為青雨中學歷史的一部分,被后來的學生們傳頌著,感動著,直到 2022 年,直到更遠的未來。